一、歷史沿革
管理學院始建于1989年5月,是我校建立較早的院系之一。其前身為內蒙古蒙文專科學校時期的行政管理系(1989年)和內蒙古民族高等專科學校時期的公共管理系(2000年)。2010年,學院開始招收本科生。2020年開始招收本科生,2018年11月,更名為公共管理學院;2024年6月,更名為管理學院,已走過了36年的辦學歷程。
學院自成立以來,始終踐行“崇正、尚智、務本、傳承”的校訓,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工作主線,堅定不移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院堅持扎根內蒙古,服務基層一線,培養了近3000名理想信念堅定、專業基礎扎實、實踐能力突出,且富有創新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靠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應用型人才,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民族團結進步、文化事業繁榮以及邊疆穩定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二、專業建設
學院,現設有行政管理(2010年)、文化產業管理(2012年)、檔案學(2013年)3個本科專業,授予管理學碩士學位。其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為校企合作專業,2021年與北京SEG匠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合作辦學。現開設自治區級微專業“智能檔案管理與數據分析”一個,校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個(文化產業管理、2023年),全日制本科生852人,少數民族學生占比57.86%。現有教育部西部檔案學虛擬教研室分教研室、呼和浩特民族學院多模態圖檔數智化創新工作室各一個,校內實踐教育平臺5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20個,畢業生去向落實率從2023年的72.27%提升至2025年的89.84%。獲自治區一流課程1門(文化資源開發與管理、2025年)、校級一流課程1門、課程思政示范課程3門、校級在線開放課程1門。近三年學生在省級競賽中獲獎12項,其中中國國際創新大賽省賽中累計獲獎3項,立項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8項。
三、師資隊伍
學院現有教職工32人,其中專兼職教師29人,專人教師中具有碩士以上教師占比86.2%,博士學位教師占比34.48%,副高及以上職稱占比51.72%。校外聘用導師有14名。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教師占60%、博士學位教師占45%、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占85%;有兼任其他兄弟院校碩士生導師2人、具有海外學習經歷的教師占25%、雙師雙能型教師占20%。現有校級教學團隊3個,有2名教師,入選自治區“新世紀32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才、有2名教師,入選第三層次人才;有1名教師,榮獲“內蒙古自治區草原英才創新創業人才”稱號;有5名教師,入選內蒙古自治區“英才興蒙”工程第六類人才。
四、人才培養
截至到2025年9月,學院共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852人,占學校在校生總人數的8.5%,其中,行政管理專業266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322人;檔案學專業264人。學院校內實踐教學平臺5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20個,2025屆畢業生去向落實率達89.84%。學院堅持遴選學生開展三下鄉活動,2025年“風歌羽影”團隊在2025年全國大學生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內蒙古“亮麗北疆?一城一榜”專項活動中被評為包頭市優秀課題實踐成果報告。近年來,學生在多項高水平競賽中屢獲佳績。在中國大學生創新大賽內蒙古賽區獲銀獎1項、銅獎2項;在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三創賽”內蒙古賽區斬獲一等獎;在自治區“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中獲銀獎1項;在2025年“挑戰杯”內蒙古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在第三、四屆“尋是杯”公共管理決策模擬大賽華北賽區均獲二等獎。此外,學院還獲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3項,自治區級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5項。
五、科學研究
學院現有校級科研創新團隊2個,教師承擔各類科研項目46項,其中國家級項目5項,省部級28項,項目總經費222.8萬元;獲省部級科研獎勵11項:國家專利2項:出版專著、教材7部;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76篇;舉辦大型學術會議1次;邀請區內外知名學者來校講學10次。
有校級標桿教研室1個(文化產業管理、2025年);有校級一流課程1個(文化資源開發與管理、2023年);有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5個;另外,檔案學專業合作交流成效顯著,有教育部西部檔案學虛擬教研室分教研室一個(2023年);有校級多模態圖檔數智化創新工作室一個(2024年)。同時,分別與內蒙古自治區檔案館(2024年)、呼和浩特市檔案史志館(2025年)、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2024年),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同時,還有部分教師,分別擔任內蒙古民俗學學會理事、中國檔案學會基礎理論學術委員會委員等學術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