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院聚焦自治區“兩件大事”和學校辦學定位,立足內蒙古、面向全國積極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始終以“培養適應北疆法治建設的應用型、復合型法治人才”為核心目標,依托民族教育特色與實踐教學優勢,逐步構建起“理論筑基、實務賦能、民族融合”的辦學體系。學院于2024年成功獲批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不斷提高辦學層次和人才培養質量,累計培養3000余名基層法治人才,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法學院正以鮮明的專業特色與扎實的辦學成果,成為內蒙古自治區應用型法治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

一、學院簡介:錨定民族法治需求,夯實辦學根基
(一)辦學定位與歷史沿革
法學院組建于2000年8月,依托學校70余年民族教育積淀,聚焦內蒙古法治建設需求,逐步形成“服務北疆治理、突出民族特色、強化實踐能力”的辦學方向。現設有刑法學、民商法學、訴訟法學、憲法與行政法學4個教研室及學院教學科研辦公室、黨務行政辦公室、團總支等職能科室,構建了完整的教學科研管理體系。自設立以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將民族區域自治法、草原法等特色內容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畢業生就職于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政府法治部門、企業法務部門及基層治理單位,成為推進地方法治建設的“生力軍”。
(二)師資隊伍:“科研 + 實務”雙輪驅動
學院打造了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師資團隊。現有教職員工16名,其中專任教師22名,教授4名,副教授7名,高級職稱占比達50%;博士9名,碩士6名,具有研究生學歷教師占比達82%,特聘教授2名、銀齡教師1名。自治區“英才興蒙”工程第5類高層次人才2名、第6類高層次人才5名,自治區優秀教育工作者、自治區優秀教師、自治區教壇新秀、自治區普法依法治理先進個人各1名,自治區“新世紀32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才1名。

“雙師雙能”特質顯著:雙師型教師達16名,占專任教師比例72.2%,多數從事律師職業或擔任政府及企業事業單位法律顧問。2025 年3月開展“AI + 智慧課堂”培訓,推動教師實現“理論教學—實務指導—技術賦能”三維能力覆蓋。
教學成果豐碩:近年來教師榮獲自治區黨委精神文明建設 “五個一工程” 獎 1 人,國家教育部優秀教材三等獎 2 人,內蒙古政府教學成果二等獎 1 人,《烏蘭夫民族高等教育師資培養基金》獎16人,“自治區新世紀321人才工程”二層次人選1人等多項榮譽,教學科研實力持續提升。
(三)教學科研:質量與特色并重
教學改革不斷深化:以課程思政示范學院為平臺,不斷加深法學專業課程思政因素的挖掘與融合;聯合校圖書館舉辦 “DeepSeek + 法律檢索”講座,培養學生數智化工具應用能力;開設《民族區域自治法》《草原法》等特色課程,呼應民族地區需求。
科研能力穩步提升:依托教育部區域和國別研究中心、內蒙古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培育)等科研平臺,不斷提升了科研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為引領,形成“古代蒙古法治研究—當代民族地區治理—草原生態法治”研究鏈條,近五年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68項,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65篇,出版專著、譯著、教材共20部;為內蒙古黨政機關提供了咨詢報告13篇,其中省級領導批示2篇、智庫采用5篇,為法官學院等單位提供培訓15次,研究成果有效服務了地方立法、政府決策和司法實踐,不斷提升了學術影響力與社會貢獻度。
(四)專業設置:聚焦法治實務領域
以法學本科專業為核心(現有在校學生375名),2024年成功獲批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實現本科與研究生教育一體化發展。構建“核心課程+特色模塊+實踐實訓”課程體系:核心課程覆蓋民法、刑法、訴訟法等基礎領域;特色模塊包含“俄蒙法律概論”“環境資源法”“民族區域自治法”“草原法”等;實踐模塊依托3處校內綜合實訓場所——模擬法庭、法律援助站和司法實務情景模擬實驗室,形成“課堂—模擬—實戰”能力培養路徑,為實訓、實習提供有利條件。

二、人才培養:黨建引領 + 實踐賦能,構建全鏈條育人體系
(一)黨建引領,筑牢育人根基
以“黨建 + 法治育人”為抓手,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各環節:與北京市盈科(呼和浩特)律師事務所、武川縣人民法院等司法實務部門建立黨建融合共建基地,共同開展“深耕教育沃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基”等主題黨日活動,強化學生民族法治認同;連續開展“我是黨員我幫你”--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經驗分享會、黨員志愿者服務、黨員先鋒崗等系列活動,發揮黨員師生的“傳幫帶”作用;開展結合專業的書記講主題黨課,培養紀律意識與法治素養;加強教材審核和意識形態審查和紀律教育及法學專業課程思政因素的挖掘,實現“黨建育人 + 專業育人”深度融合。
(二)實踐教學,提升職業能力
構建“校企協同、場景實戰”的實踐育人模式:
基地共建:與呼和浩特市司法局、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北京市盈科(呼和浩特)律師事務所等32家單位建立實踐教學基地,覆蓋“立法—執法—司法—調解”全鏈條。


場景實訓:模擬法庭開展庭審演練,還原草原生態糾紛等真實案例;法律援助站組織學生在指導教師帶領下深入農村牧區和社區,開展法治宣傳、提供法律咨詢、代寫法律文書,深入社區開展服務;司法實務情景模擬實驗室通過仿真訓練提升學生實務操作能力。


競賽賦能:鼓勵學生參與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挑戰杯”競賽,以賽促學提升實務創新能力:近幾年組織參加創新創業和挑戰杯比賽項目,獲獎64項,其中國家級6項,自治區級7項,市級2項,校級24項,院級25項。

(三)就業指導,精準對接需求
建立“分類指導、校企聯動”就業服務機制:
加強推進一對一幫扶,有效開展就業精準指導,實現畢業生的穩步高質量就業。舉辦畢業生考公考編政策宣講會,邀請專家解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公務員招錄政策;積極開展“訪企拓崗”專項行動,為學生拓展更多律所實習、調解中心助理等崗位。近幾年法學本科畢業生就業率保持穩定,多數進入司法機關、法律服務機構及政府法治部門,部分扎根基層參與民族地區法治建設,形成“基礎扎實、適應力強”的就業口碑。
三、特色優勢:三大核心特質,彰顯北疆法治教育本色
(一)民族法治服務特色:深耕北疆,響應民族事務治理需求
研究特色:聚焦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開展古代蒙古社會犯罪治理、當代民族習慣法與國家法銜接研究,為民族地區法治建設提供智力支撐。課程特色:開設《民族區域自治法》《草原法》等特色課程模塊,培養學生服務民族地區的專業能力。
(二)數智賦能教學特色:科技助力,革新教學模式
推進“AI + 智慧課堂”建設,利用智能平臺實現案例教學、互動討論精準化;開展“DeepSeek + 法律檢索”專題培訓,教會學生運用大數據工具提升法律研究效率。

(三)社會服務:立足專業,賦能地方法治建設
法學院始終堅持“專業服務社會”理念,以實際行動助力北疆法治進步:
法律咨詢:法律援助站依托雙師型教師團隊提供法律咨詢,針對牧區群眾開展雙語普法,解決“法律語言障礙”問題;
普法宣傳:每年組織學生志愿者開展“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12?4”憲法日普法活動,深入社區、農村牧區服務群眾超千人次;

智力支持:教師團隊大力開展社會服務,積極為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提供法治咨詢,7份咨政報告被自治區人大、政府或智庫采納,為內蒙古法治建設事業貢獻力量。
四、未來展望:以評促建,續寫北疆法治教育新篇
站在審核評估新起點,法學院將圍繞“三個深化”推進高質量發展:
深化學科層次建設:以法律碩士授權點為基礎,構建本科 —碩士一體化培養體系,申報自治區級民族法治研究平臺;
深化數智化教學改革:擴大“AI+智慧課堂”覆蓋范圍,建設法律大數據實訓中心,提升學生數智化服務能力;
深化校企協同機制:增建10家以上實踐教學基地,推動“訂單式”培養,輸送更多“懂民族、通法律、善實務”的應用型人才。
扎根北疆沃土,踐行法治初心。法學院將以審核評估為契機,持續擦亮“民族特色、實踐導向”辦學品牌,為推進北疆法治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