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云舒

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正共同繪就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壯美畫卷。圖為近日,作業繁忙的江蘇省港口集團南京港龍潭港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路徑,是把握我國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布局。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做強國內大循環、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作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
當前,我國發展處于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外部環境越是嚴峻復雜,越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建議》的說明中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堅持做強國內大循環,加快形成強大國內經濟循環體系,以國內循環的穩定性對沖國際循環的不確定性”,闡明了新形勢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著力點。必須從全局高度準確把握、積極推進這一重大戰略部署,以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乘風破浪馭變局——
面對嚴峻復雜的外部環境,必須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握戰略主動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特別是基于我國比較優勢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加入國際大循環,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形成“世界工廠”發展模式,對我國快速提升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把擴大內需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立足點,有效應對外部市場收縮,經濟發展向內需主導轉變。與此同時,我國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出現變化,由傳統的勞動力要素低成本優勢,轉向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產業體系完整等多重優勢,為提高我國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吸引力、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影響力奠定堅實基礎。
隨著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地緣沖突延宕升級,“脫鉤斷鏈”愈演愈烈,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流涌動,對國際經貿秩序造成嚴重沖擊;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發生局部斷裂,直接影響到我國國內經濟循環。
“我感覺到,現在的形勢已經很不一樣了,大進大出的環境條件已經變化,必須根據新的形勢提出引領發展的新思路。”2021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深刻指出。
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這一戰略抉擇,是對我國客觀經濟規律和發展趨勢的自覺把握。一方面,從經濟規律來看,大國經濟的特征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隨著經濟體量不斷壯大、發展階段持續躍升,曾經“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
面對前所未有的復雜嚴峻外部環境和諸多壓力風險,面對未來仍可能不期而至的“黑天鵝”“灰犀牛”事件,我們必須立足自身、練好內功,持續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不斷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不被遲滯甚至中斷。
回望“十四五”,新發展格局的實踐成效已然彰顯——
看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持續澎湃”。“十四五”時期,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020年的39.1萬億元提升到2024年的48.3萬億元,年均增長5.5%;在國際環境復雜多變的情況下,我國經濟保持年均5.5%的增長速度,其中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86.4%。
看國際大循環,“開放大門越開越大”。2024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規模再創新高,服務貿易規模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穩居全球第二;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持續“瘦身”,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全部“清零”,“十四五”以來累計吸收外資已超過7000億美元預期目標。
關鍵時刻的關鍵抉擇,深化了我們黨對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的規律性認識,明確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正共同繪就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壯美畫卷。
強大市場筑根基——
堅定不移做強國內大循環,充分釋放超大規模市場優勢
當今世界,最稀缺的資源是市場。市場資源是我國的巨大優勢,必須充分利用和發揮這個優勢,不斷鞏固和增強這個優勢,形成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雄厚支撐。
歷史與實踐一再證明,大國經濟的根基在內部,經濟興衰的閥門在需求。無論是抵御外部風浪,還是培育長期動能,國內需求始終是最穩定、最可靠、最可持續的戰略資源。“十四五”時期,我國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持續增強。但也應清醒看到,當前經濟循環中還存在一些阻礙,制約著國內市場潛力充分釋放。
差距意味著空間,短板蘊藏著機遇。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我們必須保持戰略定力,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建議》錨定“堅持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提出一系列重大舉措。
——堅持惠民生與促消費緊密結合。居民消費能力與意愿,既取決于就業質量與收入增長,也受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保障水平的直接影響。唯有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穩步提升居民收入,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才能夯實消費增長的基礎;唯有持續優化供給結構、破除制度障礙,才能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民生改善與消費升級的良性互動。
為此,《建議》明確要求“深入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系統推出一攬子務實舉措:統籌促就業、增收入、穩預期,合理提高公共服務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擴大優質消費品和服務供給;以放寬準入、業態融合為重點擴大服務消費;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拓展入境消費;加大直達消費者的普惠政策力度;完善促進消費制度機制;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等等。
——推動投資于物與投資于人緊密結合。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是經濟發展的兩大引擎,前者通過基礎設施、先進設備等投入改善生產方式,提高產出效率;后者通過教育、就業、社保等舉措提升勞動者素質,增強居民收入與消費意愿,擴大社會總需求。把投資于物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起來,對夯實高質量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議》提出,“注重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滿足民生需求中拓展發展空間”,要求優化政府投資結構,提高民生類政府投資比重,高質量推進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項目建設;適應人口結構變化和流動趨勢,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和人的全面發展投資。
——堅決破除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十四五”時期,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不斷向縱深推進,然而,在企業競爭、政府采購、地方招商等領域,仍存在一定的卡點堵點。
為此,《建議》提出一系列針對性舉措,如“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信息披露、社會信用、兼并重組、市場退出等制度”,推動制度體系更加科學完備,為持續清除頑瘴痼疾提供制度保障;“消除要素獲取、資質認定、招標投標、政府采購等方面壁壘”,打通資源要素流動的堵點,促進高效配置;“規范地方政府經濟促進行為”“形成優質優價、良性競爭的市場秩序”,進一步優化市場生態,鏟除堵點滋生的土壤。
深化改革破藩籬——
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提供的關鍵支撐。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增強高質量發展動力”,為新時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錨定了航向。
經營主體是經濟運行的“細胞”,在保增長、穩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建議》強調“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這正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固本培元之策。
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建議》對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作出部署,要求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使“頂梁柱”更加堅固、更有力量。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十四五”以來,中央企業累計上交稅費超10萬億元,向社保基金劃轉國有股權1.2萬億元,在能源保供、網絡暢通、脫貧攻堅、抗震救災等重大任務中沖鋒在前,以實際行動詮釋“國之重器”的使命擔當。《建議》指出,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增強國有企業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
發展壯大民營經濟,讓“生力軍”更富活力、更有作為。新時代以來,我國民營經濟規模實力、創新水平、國際競爭力持續提升,自2012年至今,登記注冊的民營企業占全國企業總量從79.4%提高至92%以上,個體工商戶從4000余萬戶增至1.25億戶以上,入圍世界500強的民營企業數量大幅增長。為不斷激活民營經濟發展新動能,《建議》明確,落實民營經濟促進法,從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有效保護合法權益,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支持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推動大中小企業協同融通發展。強化產權執法司法保護,加強對查封、扣押、凍結等強制措施的司法監督。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
在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的同時,必須同步提升宏觀經濟治理效能,為各類經營主體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發展環境。《建議》指出,“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確保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強對經濟工作的戰略謀劃和統一領導,我國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不斷提高,推動經濟實力不斷邁上新臺階。“十五五”時期,《建議》圍繞提升宏觀經濟治理效能作出一系列具體部署,強調要“加強財政科學管理”“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資本市場制度包容性、適應性”等,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互利共贏向未來——
拓展國際循環,與世界各國共享機遇、共同發展
“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戰略目標,就是要把海南自由貿易港打造成為引領我國新時代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1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省三亞市聽取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工作匯報,并發表重要講話。
還有一個多月,海南自由貿易港正式啟動全島封關。一系列即將落地的政策紅利,吸引全球投資者的目光。今年1月至9月,海南新設外資企業1513家,同比增長12.16%,實際使用外資183.68億元,同比增長42.2%,彰顯出高水平開放的“磁吸效應”。
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著眼于“十五五”時期開放新格局,《建議》專章部署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彰顯了中國堅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堅定決心。
積極擴大自主開放——
察史觀世,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經過40余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對外開放已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著眼于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建議》強調,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以服務業為重點擴大市場準入和開放領域,擴大單邊開放領域和區域。優化區域開放布局,打造形態多樣的開放高地。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高標準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提升資本項目開放水平,建設自主可控的人民幣跨境支付體系。
推動貿易創新發展——
“十四五”期間,我國外貿體量持續擴大。貨物貿易規模連續跨過5萬億、6萬億美元兩大臺階,2024年達到6.16萬億美元,連續8年穩居全球第一;服務貿易規模2024年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二。《建議》將“推動貿易創新發展”提升至更重要的位置,對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作出部署,要求優化升級貨物貿易,拓展中間品貿易、綠色貿易,推動進出口平衡發展。大力發展服務貿易,鼓勵服務出口,完善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創新發展數字貿易,有序擴大數字領域開放。
拓展雙向投資合作空間——
近年來,我國雙向投資呈現“引進來”穩中有進、“走出去”提質增效的良好態勢。根據《建議》部署,為拓展雙向投資合作空間,中國將持續塑造吸引外資新優勢,落實好“準入又準營”,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健全外商投資服務保障體系,全面落實國民待遇,推進數據高效便利安全跨境流動,營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在“走出去”方面,有效實施對外投資管理,健全海外綜合服務體系,引導產業鏈供應鏈合理有序跨境布局。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共建“一帶一路”站在了歷史正確一邊,符合時代進步的邏輯,走的是人間正道。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面臨多重危機的當下,必須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建議》強調,加強與共建國家戰略對接,深化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標準“軟聯通”、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統籌推進重大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建設。提升中歐(亞)班列發展水平,加快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拓展綠色發展、人工智能、數字經濟、衛生健康、旅游、農業等領域合作新空間。
開放是中國之需,更是世界之盼。中國的開放之路,正不斷深化和拓展,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穩定力量和最大確定性。
變局之中育新機,挑戰面前礪斗志。回望來路,我們之所以能夠在一次次外部風浪中化危為機,靠的是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牢牢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既立足自身、夯實內功,又胸懷天下、廣納良機,推動中國號巨輪劈波斬浪、行穩致遠。